在吉利汽車發展歷程中,融資始終貫穿始終。特別是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這樁“以小博大”的并購案,將其融資財技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應該說,從誕生到現在,吉利頻繁的融資是應對快速擴張的無奈之舉,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因為缺乏順暢的銀行貸款渠道,只能通過市場和非市場化的融資去解決。不過,其融資方式在解決其資本問題的同時,也可能給其長遠發展帶來隱患。
地方融資+資本市場
自1997年正式進軍汽車行業的吉利,因為其民營身份加上并不被看好的前景,沒有銀行愿為其貸款,這使其走上了一條獨特的融資道路。理特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經理江崇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地方融資和公開的資本市場是其融資的兩條主要渠道。
對于業內人士來說,吉利讓人記憶深刻的地方在于其遍布全國的十大生產基地。在短短十幾年時間內,吉利汽車在全國瘋狂圈地,連續在湘潭、蘭州、慈溪、濟南、成都、桂林等地正式投資或者規劃建設生產基地,加上其原先在寧波和臺州的四大生產基地,總共擁有十大基地的吉利汽車已經成為全國車企之最。
其實,這正是其融資的奧妙所在。利用地方政府發展汽車產業的沖動,吉利不僅以極低的價格,甚至是零地價拿地,享受著“三免兩減”的稅收優惠,而且還可以以此為條件向地方政府借款。
以2006年建立的蘭州基地為例,吉利和蘭州市政府有一個《專項資金借款合同》,蘭州市約定向吉利借款1.7億元,以支持蘭州吉利汽車項目建設。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此前所說的,“建設基地不需要花很多錢”。
自2003年吉利借殼在香港上市之后,資本市場也成為其融資的一個主要途徑。李書福去年曾透露,其從香港資本市場調用資金20多億元人民幣。這筆錢對吉利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用于吉利寧波工廠設備更新、路橋基地的建設,以及山東工廠、新品研發等。
吉利汽車在去年9月還向高盛旗下的一家基金公司定向發行可換股債券和認股權證,若認股權全面行使,吉利將可籌資25.86億港元,據悉募集資金將用于應付公司的資本開支、集團潛在的收購事項及一般企業用途。
另外,吉利多基地格局和上市融資是相輔相成的。吉利的每一個新基地、新項目進入上市公司之時,都是一次資產重估和溢價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讓吉利其后的發展、獲得了寶貴的流動資金,還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增加其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
地方融資的雙刃劍
在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中,地方融資平臺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化。
吉利收購沃爾沃耗資15億美元,如果單純依靠其資本積累,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知道2009年吉利汽車的利潤不過才11.8億元。根據最后披露的數字,在15億美元的收購資金中,11億美元來自于吉利兆圓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吉利兆圓”)融資平臺,占了接近80%。2億美元來自中國建設銀行倫敦分行,另有2億美元為福特賣方融資。
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融資結構中,吉利、大慶國資、上海嘉爾沃出資額分別為人民幣41億元、30億元、10億元,股權比例分別為51%、37%和12%。另外,在項目運作中,有30億元是成都市政府的資金。而作為交換條件,國產沃爾沃可能需要在成都、大慶和上海嘉定分別建立工廠。
吉利兆圓作為融資平臺,其實也在吉利汽車和沃爾沃之間設立了一道風險隔離墻。一旦沃爾沃出現任何閃失,吉利汽車業不會被拖下水。
這種融資安排,使吉利撬動了沃爾沃,但是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在收購之后的國內生產基地選擇上,吉利很是糾結。這也是為什么自8月份收購完成之后,遲遲未能公布生產基地的原因。之前,吉利汽車的10大基地雖然為其解決了資本問題,但現在這種多基地格局也使其供應鏈不堪重負。
江崇龍認為,作為豪華車來說,本身產銷量就不高,再將生產分散在三個地方,無疑將推高成本、增加國產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