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一再強調萬科的“三不”原則:“不囤地、不捂盤、不當地王”。 北京萬科長陽項目每平方米漲了不到200元,就被國務院辦公廳輿論監測部門關注。外界嘩然:萬科到底是哪個方面的“帶頭大哥”?房地產調控真的到了要處理典型企業了嗎?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不回答,先來聽聽萬科的“冤屈”。
萬科北京公司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實際上長陽半島項目漲價并沒有那么多。8月28日,這個項目開盤的時候,萬科就怕媒體報道說漲價(萬科對調控的“雷區”把握很精確),專門給媒體發了一份“調價說明”。 這份“調價說明”中指出,相對于萬科長陽項目第一次開盤的房源的所處位置,本次推出的產品更靠近社區內部,相比一期也更遠離城鐵,較為安靜。 三居戶型均價16500元/平方米,首次開盤的三居戶型均價為16300元/平方米,相比微調200元/平方米;而本次開盤的2號樓二居戶型均價14100元/平方米,首次開盤的1號樓二居戶型均價為13600元/平方米,相比微調500元/平方米。 上述萬科北京公司人士強調,從產品結構的特點上看,這樣的定價與第一次開盤定價是持平的。相比于一期開盤時鄰近城鐵以及塔樓的產品,8月28日的第二次開盤的房源全部都位于社區內部,而且是板樓產品,按照業內的通行標準判斷,加權計算兩次開盤時不同的位置與產品,中糧萬科長陽半島項目的第二次開盤,實質上是以持平的價格策略開盤。 記者看了半天明白了:第二期房子位置好、戶型好,所以比第一期的貴,是應該的。 這對于購房者和市場來說,或許是萬科的一個交待了。但是這種“以產品漲價”的行為,卻讓我們看到了這次房地產調控想降低房價的艱難。 因為,萬科并非個案。北京東三環一處名為“禧瑞都”的豪宅項目,開發商是首創集團,還是國企,其推出“特價房”定價是5萬元/平方米左右,全部是戶型和朝向都不好的。戶型和朝向差不多的要7-8萬元/平方米,最好的要10萬元/平方米。 這種“拆著賣”的做法,房屋銷售規定當中沒有規定不允許。但是由于這些天價樓盤誕生,而帶動周邊房價上漲,進而帶動市場房價上漲,使得調控房價變成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卻是不爭的事實。 人們不禁發疑:為什么房地產調控了140多天,房價不但沒有降,整天還會跳出5萬元/平米、10萬元/平米的房子呢(北京新豪宅“霞公府”正準備打破這個記錄,將售價賣到13萬元/平米)? 從萬科漲價的理由中不難看出,結構性漲價,不但合情合理,還讓房子很好賣,開發商一舉兩得,政府調控房價愈來愈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