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大考”、“攻堅戰”、“算總賬”,隨著2010年進入下半年,人們開始這樣稱呼即將到來的“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考核。由于事關官員帽子,面對硬任務和最后幾個月的時限,有些地方政府慌了神,各種奇怪招數層出不窮,以至出現“全民限電”這樣的鬧劇,河北安平縣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據報道,安平縣今年節能指標是下降6.6%,而1月到6月份實際只完成了指標的0.9%,對比之下就會發現任務的艱巨性,就不難理解“全民限電”這一怪招出臺的幕后緣由。在這里,原本作為節能減排手段之一,引導高污染、高耗能企業轉型的差別電價,卻變成強行停電殃及普通百姓和社會生活秩序的推手。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明確指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重點是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耗能企業用電,要“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強化重點耗能單位節能管理”、“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等。但在不少地方,關停這樣的企業意味著稅收財源的減少,這是某些地方政府舍不得剜去的一塊“肉”。
于是,一年拖一年終于累積到“算總賬”之時,為了既能在考核面前過關,又能保住既得利益,只好讓用電消費本應受到保護的普通百姓做出犧牲,暫時委屈一下。如此得到的漂亮節能減排數字要之何用?無非讓官員們過了關,鋪平了仕途,那些用電大戶、污染大戶卻恐怕不會因此而轉型。這種為應付考核的作弊行為自然不能算作真正的節能減排。
其實,“全民限電”傷害民生,恰恰有違節能減排本意。節能減排根本目的是為科學發展和民生改善。國務院文件明確要求,節能減排必須要“積極保障民生用電,努力保障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電。
”而為完成指標罔顧民生,以促節能減排為幌子,推行“全民限電”導致人們生活陷入混亂,公共秩序受到擾亂,一些符合政策的行業、企業發展更受到干擾。作弊行為不但沒有推動科學發展,改善民生,反而危害民生,干擾發展,這種虛假的節能減排還不如不要。
更甚者,倘若這種作弊行為蔓延而成一種普遍現象,節能減排政策必然會被異化,淪為造假的數字游戲。其實,節能減排不是目的僅是手段,是衡量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倘若我們一次、兩次依靠作弊過了數字關,但高耗能、高污染,粗放發展的發展模式并沒有改變,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路徑并沒有探索到,這些問題是終有一日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發展現實。試問,到那時還能找得到偷梁換柱、弄虛作假的空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