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說:農產品價格又現波動,三大主糧價格屢創新高,誰是漲價推手?糧價漲了,究竟是喜是憂?《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王小丫):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糧食價格的上漲,今年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先是綠豆、大蒜、生姜等小宗農產品的價格飆升,緊接著又出現了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糧食價格的較快的上漲。進入8月份之后,國內的三大主糧價格更是輪番的創出了歷史新高。三大主糧價格走高的原因都有哪些?如何來看待這一輪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呢?國際糧食市場的變化又會給國內的糧價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今天我們將就此展開評論。
兩位評論員,一位是張鴻,另一位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副院長鄭風田教授,歡迎您。
首先我們還是要來了解一下,最近一段時間主要糧食價格上漲的一些相關的情況。
解說:糧價穩,百價穩。近期,國內農產品價格出現接力式上漲,先是綠豆、大蒜、生姜等小宗農產品,再是,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今年新糧開秤后,小麥收購價一舉突破兩元,隨后的早稻開秤價超過1.9元,而處于青黃不接的玉米收購價已升至2.01元。幾年來,我國主要糧食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公斤1.4元到1.7元之間。
新華社記者調查,在一些地方,當前的高糧價并沒有激發農民的賣糧積極性,湖南省糧食局的調查顯示,目前湖南早稻收購量同比減少1/3,湖南湘陰農民謝華說,今年減產明顯,一公斤稻谷成本價已超出1.8元,即使賣到2.2元,一畝地才能賺到300元,原糧漲價,很快傳導到了米面價格。在北京玉泉路糧油批發市場,東北圓粒大米批發價從月初的每公斤4元上漲至4.14元,“五得利”、“金麥”等品牌的富強粉等較上月都有每袋一元的上漲,就連月餅也在跟風漲價。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近期表示,近年來,國家農產品價格調控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目標是促使國內糧食價格穩步小幅上升。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一些媒體對于最近的小宗農產品以及糧食價格的上漲用了“接力式”這樣的一個詞,現在想請教兩位就是哪些產品是加入了接力式的賽跑?同時這個上漲的程度有多高?
張鴻:其實從今年年初的時候咱們就開始關注這個接力了,最初的時候是什么“‘豆’你玩”,剛才片子里也說了,就是綠豆,然后“‘蒜’你狠”,就是大蒜,然后“‘姜’你軍”就是生姜。
主持人:生姜。
張鴻:對。然后到夏糧的時候,又開始看到小麥,有人說叫“麥克瘋”,但是沒那么“瘋”,現在又到了馬上秋糧又開始了,然后秋糧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整個你看一系列下來都是在上漲,今年夏糧的時候,我記得我當時在家里,安徽老家,確實是很多的跨省的一些收購的加工企業,就把車可能就開到你家門口了,就直接一天一個價可能就開始比著就往上漲,幅度沒有那么大,但是確實是每天都在漲,然后呢,他可能就會傳導到,剛才片子里也說了,可能會傳導到下游了,比如說面粉價格也在上漲,然后現在八月十五,月餅可能價格也在上漲。
主持人:就是相關的糧食制品。
張鴻:但是事實上你往前端再算的話,其實前端也在漲,柴油的價格在上漲,農藥的價格在上漲,肥料的價格等等在上漲,所以你也很難說,它是單獨一個在上漲,這個接力可能是,一個是糧食本身自己在接力,另外一個,這個整個的生產鏈可能也在接力。
主持人:這是一個接力式的一個,就像一個食物鏈一樣,它整個在這個相關的鏈條上,鄭院長您的認為呢?
鄭風田:我認為對這個糧食價格上漲咱們要區分開來,就是你比如這個蒜,還有這些綠豆,這些小宗的農產品,就是我們叫它雜糧,它可能是這個價格原來忽高忽低特別厲害,那么這個可以用“暴漲”來形容,那么蔬菜的價格里邊,實際上和去年同期相比的話,又高漲了30%左右,這個也可以說是漲得比較快,但是大宗的主糧,就是三大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然后大米,我認為它的漲價幅度不是說我們想像的天天在漲,事實上它的漲價幅度,你看今年剛統計下來的結果,上半年它漲了12.6%,整體來說應該是,和其他商品相比的話,它不應該是一種暴漲的,所以我們有時候泛泛地把農產品加在一塊,認為小麥的價格漲和,比如大蒜的暴漲混到一塊去。
主持人:其實沒有太多的關聯。
鄭風田:對,實際上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還是主糧,主糧整體來說,那它的價格還是,就是漲了,但是絕對不是暴漲,也不是一個漲得很迅速,那么原因呢當然等一會兒咱們再來分析,所以我想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判斷,因為現在有很多媒體可能判斷的不太準確,認為農產品都在暴漲,實際上大宗的,然后數量很龐大的,整體來說它的價格不是我們想像的漲了很多,所以說我們看很多小件的東西在漲,主體的話,應該是漲的還可以。
主持人:是在所控的范圍之內。 張鴻:主要的糧食,米面沒有漲那么大。
鄭風田:對。
主持人:也就是說像米面這樣的主要的糧食并不是像綠豆那樣,今天5塊錢,明天可能就是10塊錢了,并不是這樣的一個瘋漲的一個狀況。
鄭風田:是。
主持人:好,現在我們就來再連線一下其他的觀眾朋友,來看看他們對于這一番的糧食價格上漲是否已經關注到了,或者說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這是一位很年輕的朋友,我注意到跟我們視頻連線的,喂,你好,目前您對于不管是小宗農產品還是主要的三大糧食之一,不管是水稻還是小麥,這樣的上漲你感覺到了沒有?
網友:這段時間我很感覺到這個糧食產品價格在上漲。
主持人:那你覺得這一番農產品價格上漲,主要的原因,根據你的判斷和分析,你認為是什么?
網友:我覺得這次農產品漲價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今年多災,西南干旱,山東發大水,糧食歉收,不良商販囤貨居奇,第二呢,耕地減少也制約了糧食的供應,像我們這里,很多農戶都改種了經濟作物,只留了一少部分的口糧,第三我覺得是國際資金在趁火打劫,哄抬糧食價格,像前一段時間大蒜和綠豆一樣。
主持人:好,謝謝,謝謝你的分析和思考,那么在今天我們分析這個糧食上漲的原因之前,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三大主要糧食,也就是小麥、水稻、玉米目前的一個價格的走勢,一起來了解。
解說:小麥每噸2510元,早秈稻2160元,玉米2004元,這是國內三大主糧今天的期貨價格,而去年同期,小麥期貨的價格是每噸2175元,早秈稻每噸2113元,玉米每噸1741元,小麥同比漲幅15.4%,水稻同比漲幅2.2%,玉米同比漲幅達到15%。
吳守祥(宏源期貨首席分析師):小麥和玉米上漲跟去年比是15%,那么這個也是比較平和的,我們分析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糧食的種植成本上升,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
解說:針對國際市場糧價上漲,分析師表示,國內糧食市場供求基本平衡,除大豆外,各主要糧食品種都能自給,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市場沖擊比較有限,近幾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達到40%以上,遠超過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限稅。
主持人:現在我們要請兩位來梳理一下,糧食價格上漲的一些具體的原因是什么?剛才那位朋友通過連線告訴我們了,他的一些認識和看法,但是我們想聽到更為準確和權威的一些分析。
鄭風田:我們這個泛泛講糧食一定要區分出不同的種類,比如說這個小農家作物,剛才說的綠豆,大蒜,這個里邊可能是天氣,還有游資的炒作在里面起的作用比較大一點,因為它的量很小,所以一般的資金很容易撬動它的價格。
主持人:容易炒作。
鄭風田:對,但是真正大宗的農產品,你這個游資,包括外資它炒作的這個,可能是有點不了解我們國家整個糧食的一個運作情況,我們大宗的農產品,實際上國家的,通過這樣一種脫市收購收儲政策,實際上牢牢的大部分糧食掌握在國家手中,所以它的漲價和一般的小宗農產品還是不一樣,那么整個大宗的糧食,我覺得它漲價的原因是這樣的,你比如現在我們整體來說生產糧食的,你比如“剪刀差”,就是就新的功能“剪刀差”越拉越大,大家感覺這個糧食在逐漸的不值錢,所以有一個預期里面,糧食的價格應該比它目前的要貴一點,比如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那么這兩年里面,就是說農民工的工資,出去打工的工資漲得很厲害,那么現在的土地被城市化之后它的補償也比較高,那么如果這個土地用來種糧的價格不漲,甚至某種程度上是在下跌的,所以我想可能是大家一個預期的目前的這樣一種糧食的價格,還是和它的價格相比的話太低了,這樣一種預期情況下,可能糧食里面再加上一些氣侯的變動,還有國際上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干擾對我們心理上的一種預期,所以對這個糧食的價格有波動作用。那我們現在,實際上中國糧食價格上漲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就是說本來糧食價格上漲應該是受供求關系比較大,比如我現在糧食生產少了,價格上去了,實際上你看現在這一次糧的價格我們整體來說,小麥,玉米這些,尤其是小麥,我們應該是按過去的規律,在小麥這個豐收的時候價格應該是跌一點,但是今年和過去不一樣,反倒是我們在收麥的季節,小麥價格反而比國家定的收購價還要高一點。
主持人:高。
鄭風田:本來國家是脫市收購,什么叫脫市收購呢?就是說你市場價里面低于國家的定價的時候,國家這個時候,最后把價格里面的,把農民的糧食收過來,但是今年市場糧食價格比國家脫市收購價格還要高,原因是什么,它是一個新的因素,這個跟其他的氣侯沒有關系,就是過去的我們國家的糧食基本上是中儲糧一家在那壟斷,就是所有農民糧食都要賣給中儲糧,但是今年我們中糧、華糧然后一起去收購,也就是中糧華糧會委托一些小商販,中介機構幫著他收糧食,所以這樣來說就是說小麥達不到過去的一個正常的規律,它的價格要漲一點,但是另外一個因素我覺得也很重要,因為這些加工的企業里面,它對糧食的,實際上我們現在糧食,泛泛說糧食價格它是有區別的,就是說這些加工企業里面可能對糧食的質量要求比較高,我看這一塊你們是專門產優質的糧食的小麥的,我就到這一塊來收購,我這的價格可能要比一般市場上的價格要高,就是說它是優質的產品,所以這樣來說,無形中把這個糧食價格抬上去了。
張鴻: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形成了一個上漲預期,無論是囤糧的,還是收糧食的,還是農民本身,大家覺得這個上漲,將要上漲,就像股市一樣,我覺得要上漲了,那我可能就,有人新進來要買,我手上本來就有的我可能就不想賣,所以大家都判斷著它可能會上漲,至于說我為什么產生這種預期,可能剛才那個網友說的是,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就是可能春天的時候,有旱災,然后呢,到夏天該收的時候又遇到澇災,水災,然后各個地方,今年自然災害又比較多,加上前一階段俄羅斯那邊又出事了,它本來就有旱災,然后又有火災,然后它又不出口了,所以可能國際上的,雖然可能國際上的糧價的期貨的影響對我們的直接影響可能不大,但是對心理預期的影響很大,所以為什么大家會惜售,農民會惜售,當然包括鄭院長說的,我覺得我可以選擇了,多主體進來,我就可以選擇了,所以農民他就不大愿意賣,其實你整個從供需來講的話,我看了一下資料,無論是中國自己的儲備糧,還是世界整個市場上的儲備糧食的話,單純是吃的話,如果不炒作的話,單純是吃的話,應該它的價格不會出現暴漲。
主持人:好,現在就這個問題,上漲的原因,我們再來聽一聽特約評論員他們的分析。
馬曉河(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副院長):這一輪中國的三種糧食價格上升,我覺得是一個綜合原因形成的,首先從國內看,第一個,國內盡管說這兩年來,連續六年糧食豐收,但是從國內的經濟形勢看,對糧食的需求增長超過供給增長;第二個,是成本推動,近年來,生產資料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每畝糧食生產的成本在上升,再不提高糧食價格,那農民就要減產,市場供求就逼迫價格要向上漲;第三個原因是在當前股市不景氣,房地產又有國家的調控情況下,好多流動資本就向糧食領域去流動。那么從國外看的話,最近俄羅斯干旱要減產,歐洲要減產,澳大利亞也要減產,從6月份以來,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也直接,間接的影響了國內價格上漲。
主持人:剛才我們分析了價格上漲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時間當中我們要來梳理一下價格上漲到底有哪些好處?哪些弊端?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稍候繼續我們今天的《今日觀察》。
解說:內憂外患,糧價上漲事出有因,飆升乏力,糧價還會漲下去嗎?《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今天我們關注的是最近的上漲的糧食價格,那么剛才我們分析了上漲的原因,現在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相關的國際市場以及我們國內的相關的一些政策的一些變化。
解說:9月1號,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麥期貨價格在出現短暫回落后再度上漲,12月份交貨的小麥期貨價格上漲了23美分,達到了每蒲式耳7.0875美元,漲幅3.4%,原因一是投資者仍然認為,小麥生產大國的天氣風險會影響未來產量,而需求仍然強勁,小麥進口大國埃及當天購進了22.5萬噸美國小麥,在8月初,小麥期貨曾經有連續跳漲,幾乎接近每蒲式耳8美元,原因是8月5日,俄羅斯宣布臨時禁止小麥,混合麥,大麥,黑麥和玉米等農產品出口,當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到期的小麥期貨暴漲60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8575美元,漲幅達到8.27%,創2008年8月29日以來的最高水平。8月31日,俄羅斯宣布,部分取消于日前開始實施的小麥出口禁令,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全球農產品期貨,特別是小麥近期合約的漲價壓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負責貿易與市場的官員表示,盡管全球小麥價格近來漲幅明顯,但當前,全球大型小麥生產國的庫存仍然很高,維持在1.97億噸左右,從需求方面說,當前情況也與2007年到2008年糧食危機存在明顯差異,再看我國,今年夏糧又取得較好收成,與上年持平,小麥產量超過上年,實現連續七年增產,下半年有能力做到繼續保持糧價穩定,小幅上升。
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我剛才說了我們夏糧是2462億斤,早稻產了640多億斤,這兩者加起來大概3000億斤,但我們的目標是糧食產量必須保證在一萬億斤,那就還有7000億斤,所以現在最關鍵的就是千方百計保持秋糧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收成。
主持人:不管是城里的人還是在農村種地的人,肯定都是希望著,期待著秋收的時候是有一個好的收成,現在我們再來梳理一下糧食價格上漲,上漲的原因剛才已經談到過了,那么這個上漲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或者說好處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又在哪里?
鄭風田:從消費者來說,那可能是上漲,尤其低收入消費者可能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消息,另外上漲的副作用是,因為我們整個國家里面通脹預期的壓力很大,那么小麥的這些糧食都是基礎性產品,它有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所以這是不好的地方。
主持人:好的地方呢?
鄭風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從農民來講,我們知道農民的收入60%來自于賣糧的收入,現在呢,很多,前兩年農民在家種地,一年的收入還趕不上外出打工的收入,現在農民工的工資升高,提高了,肯定就是農民在家里面兩年的種糧收入才等于在外邊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所以如果糧食價格老是不漲的話,農民的收入提不上去,他最后不種糧食了,那么以后可能我們國家糧食供給失衡之后,對城市消費者又是一種傷害。
主持人:對。
鄭風田:所以另外我們國家整體的話要提高內需,內需必須要,最大的內需潛力在農村,怎么讓農民提高收入,這里面實際上糧食價格略微漲一點點,然后讓農民能夠有收入的提高,擴大內需,對整個國家的經濟也是有好處的,所以我想可能是這兩個大的群體一定要照顧到這個內容,就是說既不能讓糧食漲得太厲害,但是實際上某種程度上,尤其是最少糧食價格應該跟通貨膨脹應該持平,這樣來說農民才能有積極性去種糧。去年,前兩年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回家種地的時候,第一個干的事就是把原來種糧食的都改為種蔬菜水果,就是說種糧食收入比較利益太低了,很多人不愿意去種糧,長久來說對我們國家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我想一方面保證耕地,比如像基本的種糧的地,另外一塊又讓農民能真正在種糧中得到一點小小的收益。所以我們對目前的糧食漲價應該是一個很平和的心態,就是特別高的時候,國家可以出臺政策去進行打壓,但是略微上漲,貧乏的上漲的時候我覺得可能還是應該觀察一段。
主持人:觀察一段,最重要這個實惠應該落在農民口袋里面。
張鴻:不好可能就是它會引起通貨膨脹的預期,因為在CPI的構成里面,農產品是占的比重比較大,所以7月份是3.3,創了20多個月的新高,接下來下半年會不會有新的高點出來,那就看秋糧的收成,那微觀到具體的個人,剛才鄭院長說了,就是低收入人群,這個在咱們上一次談糧食價格的時候就說,低收入人群一定要能讓他保證,不因為糧食價格的上漲而影響他的生活質量,那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農民增收,雖然說可能會中間環節也有一些,中間商獲利了,但是漲價一定是農民也會獲利的,而且很可能對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一個最重要的一個辦法就是糧價上漲,他能獲利,否則的話他的積極性會受打擊。
主持人:讓更多的農民能夠重新回到這個土地上種糧食。 張鴻:對。
主持人:好,現在就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觀眾朋友有什么樣的觀點。
他說“糧價盡管是上漲了,但是農民實惠沒有多少,種糧不如種樹,不如種菜,不如種草,更不如種樓房,種糧的農民越來越少了,糧食越少價格就越高,加上今年夏糧減產,災害頻發,照此下去,不由得讓人擔心糧食的安全,畢竟我們有13億人口”。
主持人:好,就這個問題我們再來連線一下特約評論員,看看他的說法。
李國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盡管今年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但是現在的秋糧,占全國的糧食產量70%左右,如果秋糧今年能夠獲得豐收,糧食價格上漲的供求基礎就會變好,應該來說,現在到年底,甚至到明年,整個糧食價格對整個物價水平的影響,對整個通貨膨脹的影響,還是朝著調控的目標去發展和運行,所以說,這次價格的上漲,應該來說,有助于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雖然在短期內給消費者帶來了負擔,對整個通貨膨脹,對整個經濟運行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在長期來看,對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的保障,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意義。
馬曉河(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副院長):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個大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首先要考慮中國的耕地必須保護,因為現在城鎮化情況下,耕地在減少,所以要采取措施;第二,對農民的糧食生產要進行支持,生產成本在上升,收益在下降,調動農民積極性來增加糧食生產;第三要科技創新,支持科技進步,靠科技推動糧食產量增加,來穩定供給;第四個,要加強儲備和宏觀調控,我們要有一個安全儲備,有(價格)波動我們可以通過儲備來調整,建立一個吞吐的協調機制,最后,我們國內糧食的自給率,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所以我認為國務院糧食安全綱要里面,要保持95%是正確的,保持要一個很高的自給率,才能保證國內的糧食安全。
主持人:那要把這個糧價控制在一個穩定的范圍當中,同時還要讓農民要得到實惠,最后錢要落到農民的口袋當中,請兩位來預期一下,未來這個糧價的走勢會是怎么樣的?
張鴻:我相信它不會長期的,尤其是暴漲暴跌的這種情況,它是一定可以控制的,但是我最近經常出去采訪,有一些糾結的觀點,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縣政府他為了發展地方的經濟,他會跟農民說,說我們縣未來就發展,比如說種葡萄,我們就種香蕉,然后我們給你負責包銷,然后就讓大家去種,你看這個縣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上去了,農民自己個人的收入也上去了,但是可能對基礎的這個糧食可能就會造成產量的整個的一個傷害。所以我想,我們能不能在制度上能夠有更大的,除了這個保障收入,你這塊地必須得種糧食,因為有政績的這種激勵,或者說監督的這樣的一個機制,就是你必須得保障你的這個基礎的這些糧食。
鄭風田:我的觀點是這樣,從短期來看,今年來看,因為我們有一個龐大的中儲糧系統,所以這樣來看糧價不可能暴漲,因為一漲國家可能就要來拋糧食。
主持人:可以調控。
鄭風田:調控,但是從,所以今年糧食價格可能是要波動,但是不會暴漲暴跌,但要從國際視角來看,目前我們國家糧食價格是太低了,因為我們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