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黃光裕出事后,為重塑國美形象,國美新任管理層一直在謀求“去黃光裕化”,但擁有34%股權的黃光裕卻不愿就此喪失對國美的控制權,于是一場國美現任管理層和黃光裕家族之間的國美控制權戰爭拉開了帷幕…… 資本市場永遠不缺新奇的故事。當資本玩家黃光裕把自己玩進了大牢后,卻依然念念不忘他一手創立的國美電器,并在與現任國美董事局主席陳曉為首的現任管理層談判無果之后,開始了爭奪國美控制權的最后一搏。 8月5日上午9點30分,在港交所上市的國美電器發表公告稱,收到黃光裕獨資擁有并為公司的主要股東的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收到要求舉行臨時股東大會審議以下動議的信函:一、撤銷公司今年股東周年大會通過的發行新股的一般授權;二、撤銷陳曉的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職務;三、撤銷孫一丁的公司執行董事的職務,但保留他為公司行政副總裁職務;四、提名鄒曉春為公司執行董事;五、提名黃燕虹為公司執行董事。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國美董事局收到Shinning
Crown要求“搞掉”陳曉的信函的同一天下午,國美電器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過去數月的內部調查,公司董事局決定對公司的間接持股股東及前任執行董事黃光裕進行法律起訴,其中包括就關于其于2008年1月及2月前后回購公司股份中被指稱的違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責任及信任的行為尋求賠償。 從罷免動議到遞交起訴狀,再到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的口水仗,無不表明黃光裕和現任國美管理層之間的矛盾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有業內人士分析,對國美控制權的爭奪或許只是表象,黃光裕此舉背后的玄機是向有關部門施加壓力,已達到減刑的目的。 事實上,黃光裕和國內董事局之間的矛盾公開化并不斷激化,對在香港上市的國美電器本身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受此影響,8月6日國美電器早盤開盤即下挫5.13%,半小時內跌幅近10%,當日收盤下跌逾12%。
股權之爭只是表象
不少熟悉家電行業的人士分析,把一個不懂家電經營的妹妹和一位在業內毫無名氣的律師塞進董事會,而要撤陳曉、孫一丁這樣具有深厚經營經驗和行業普遍認可的領導人的職務,似乎是一個昏招,那么,黃光裕為何會做出如此不明智的舉動呢?有行家分析,黃光裕這一連串的舉動完全是受個人利益驅動,并試圖以此來將自己和上市公司做捆綁,最終達到減刑的目的。 據了解,黃光裕2008年被羈押之后,他曾通過其律師多次給國美董事會和管理層發出指令,通過強調其個人在國美的地位,希望國美將其個人的作用與企業生存發展相捆綁,要求國美采取有利其個人和減輕其罪責判罰的措施。 然而國美管理層卻認為,由于這種將個人凌駕在企業和其他股東利益之上的“自私”做法可能給公司未來經營帶來巨大的風險。所以最終沒有被采納。 為了逐步化解黃光裕案對國美的負面影響,國美管理層在過去一年多中不斷有意識地將黃光裕和企業經營相切割。 其一是2009年6月,國美引入私募基金貝恩資本,該融資方案將為國美帶來不少于32.36億港元的資金,并獲得了市場的肯定,被認為是陳曉拯救國美的一大功績。然而在黃光裕看來,貝恩資本入住國美董事局將有可能使自己的股權被稀釋。而且貝恩資本進入國美后,提出在2011年4月國美股東大會時提前轉化2016年可轉換債券的計劃,債轉股之后,黃光裕家族所持33.98%的股權將被稀釋到31.7%,而且作為策略投資人,貝恩資本今后如果退出董事會,黃光裕家族所持股權很有可能下降到30%以下。因此黃光裕曾力阻貝恩投資進入國美但沒有成功。 其二是2009年7月,國美推出了對全國總監級以上核心骨干105名高管團隊的期權激勵方案的實施,目的是將高級管理層利益與企業生存與發展利益相結合。黃光裕得知期權激勵方案后,再次表現出了對董事會的不滿,并要求董事會采取措施,取消期權激勵,但他的意見再次沒有被采納。
背后暗藏玄機
事件發展至今,無論對黃光裕還是國美董事局來說,都已到了覆水難收,最后一搏的地步。最后到底是黃光裕反敗為勝,重新掌控國美,還是以陳曉為首的國美管理層成功阻擊黃光裕的反擊,最終將國美帶入“后黃光裕時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久后召開的特別股東大會。 至于在股東大會上,黃光裕的要求能否通過,目前還很難說。從公開資料看,如果召開特別股東大會,雙方在股權上都沒有絕對優勢。黃光裕家族盡管擁有公司31.6%股權,但如果陳曉一方(包括貝恩資本)能夠爭取到超過32%的參會股東的支持,而黃光裕在沒有其他股東支持的情況下,撤銷陳曉董事局主席職務的動議就無法獲得通過。據了解,目前雙方都在積極尋求“中間地帶”股東的支持,即持股比例超過25%的中小股東,以及大摩、小摩、富達等3家持股比例超過5%的機構投資者。黃光裕方面更是頻頻放出風聲,表示已獲得了一部分機構投資者的支持,其中既有中小機構投資者,也有持股比例很高的機構。國美管理層也表示,目前已和機構投資者有過良好的溝通,“國美已經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認可。” 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如果黃光裕取勝,雖然他個人對上市公司的股權控制能夠得以加強,但對國美來說卻不一定是件好事,整個經營團隊可能面臨崩潰、資金鏈可能出現斷層、供應商產恐怕會避之不及,這樣的勝利對黃光裕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唯一能說得通的理由就是,黃光裕想把自己和國美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試圖以此來給政府有關部門來施壓,因為,政府有關部門一直希望在處理黃光裕罪責的同時,國美的經營能夠得以正常持續,不想因此帶來企業的震蕩和大量人員的離職。黃光裕在二審前打出的最后一張牌,頗有些自殺性襲擊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