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機會來源于生活
|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讀后
|
|
2010-08-13 作者:張藝博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
|
|
與技術派大師相比,彼得·林奇應該算是技術最為粗糙的職業選手了,
但他卻是世界最大共同基金麥哲倫基金的前基金經理。在他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從1800萬美元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基金, 成長為12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基金,在 13
年的時間里收益高達29%年復利。
你可能會想,這得要多高的技術啊,但是看完他的書,你就會覺得投資非常之簡單:只要選好股票,買入,然后一路持有就可以了。
和巴菲特相比,他們都是價值投資,但有異曲同工之妙;和歐奈爾相比,
他缺乏技術面的圖表劃線分析;和江恩以及艾略特相比,他幾乎完全不懂技術。這就引發我們討論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證券市場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
技術派會告訴你,投機!價值投資者會告訴你,投資!但是讀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你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證券市場是在投資。你進一步還會發現,你根本不用懂什么技術圖表,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哪個公司經營得很好,而且前景廣闊———這就足夠了。是不是有點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都告訴了我們什么吧。
1,基本面調研,從生活中尋找牛股,機會來自于生活中的細心。彼得·林奇的投資名言是:“只要用心對股票做一點點研究,普通投資者也能成為股票投資專家,
并且在選股方面的成績能像華爾街的專家一樣出色。”書中舉出了不少例子。比如,看到嬰兒實用的紙尿褲,你就要知道幫寶適或者寶潔公司的品牌,不出5分鐘你就能了解寶潔公司的有關情況。作者的第一筆投資就是飛虎公司的股票,
這是因為越戰期間該公司一直在為前線跑運輸,所以賺了不少錢。
聯系到我們生活中,你應該吃到火腿腸,就要想起雙匯發展;在深圳買房子,就要想到深萬科;然后打電話到公司咨詢,或者索性實地考察。這樣得到的一手材料,遠比坐在那里上網四處搜羅得到的信息真實得多。用他的話說就是,“好公司的股票遲早會有良好的表現。”
2,尋找股票的具體方法。林奇將上市公司分成6種不同的類型:穩定緩慢增長型、大笨象型(stal鄄warts)、快速增長型、周期型資產富裕型
(asset plays)
以及轉型困境型。這6種不同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和投資方法,而且林奇對不同類型公司股票的預期收益也不同。這是一種相當簡單的分類和框架模型,它的好處就是會減少投資者對不同類型股票不切實際的期望。“諸如可口可樂、寶潔、貝爾電話這樣的公司是些大笨象型的公司。這些擁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巨型公司確實不是快速增長型的公司,但是它們的增長速度比穩定緩慢增長型公司還是要快些。
” 另外,每一個投資者都無法回避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分析。 林奇對此做了一個簡單的財務講座,并對投資者應該關心的每一種重要數據做了詳細的案例分析,
這樣投資者就不會再對厚厚的上市公司報表無從入手了。對于如何賣出股票,林奇根據股票的6種不同類型,也詳細列舉了何時應該賣出,
何時應該持有的詳細依據。當然,我們不能照本宣科,對于這些方法,要分析林奇得出結論的依據, 并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 3,強調組合投資的重要性。
隨著巴菲特集中投資理念的盛行,很多投資者已經對分散風險和組合投資嗤之以鼻。不過我個人認為,對于一個普通投資者來說,
組合投資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分散了風險,也增大了成功的可能性。 畢竟我們不能指望買入的每一只股票都能成為林奇所說的漲10倍的 ten
bagger。林奇在配置自己的投資組合時,也有自己的原則:比如“多少股票算太多?”、“你的組合中應盡可能分散投資,但不是亂買一氣,而是應在2-3種公司類型中選擇。
”
4,本書的特點:細致入微。書中頻頻出現的比如“當我從某家公司員工的談話中得知專家上一次在該公司露面的時間是三年前時,我幾乎不能掩飾自己內心的喜悅”、“不要對專業人員的技能和才智評價過高”、“在買股票之前先買一幢房子”、“尋找
ten bagger(能夠上漲10倍的股票)的最佳地方就是在自己住處的附近等,對當今的選股也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對于本書,我最后想要說的是,生活中細心的基本面調研+如何尋找+投資組合=無往而不勝。用心去讀這本書,它不會讓你失望。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