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和同事們探討工作時,說到了兩個問題。其一是論壇的熱貼,主體是“如何打造強勢財務部”,很多財務人在痛說革命家史,大有翻身鬧革命的勢頭,我跟了一句話說“平時被欺負厲害了的想法”,屬于感性戰勝理性了;其二關于“會計進階”課程的問題,每門課都有幾個免費名額,但見發放時很多人爭先恐后去搶,搶不到的怨聲連連,為何不用視野金幣去兌換呢,答曰誰不喜歡免費的呢,從選課后臺記錄看很難發現這些人的身影。本來一個游戲,卻讓財務人自以為聰明的進入了思想的誤區,一聲嘆息。 由上述的話題想到了財務人的思想誤區或者說職業病。其實會計是存在局限性的,這是每個財務人都承認的,但是往往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慢慢的忽略了整體而關注了局部,即只關注這個條條框框內的如何,而不去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機緣巧合,通過出版社得到鐘文慶的新作《財務是個真實的謊言》,讀之,既有捧腹,又有莞爾,還有扼腕。 寫會計局限性的圖書很多,不過基本都是理論性的著作,格式化的描述,艱澀的專業語言,效果可想而知了。《財務是個真實的謊言》更是采取漫談的形式,將嚴密的邏輯通過一個個案例或者故事展示出來,將事物的另一面展現給大家,這才是圓滿。 在首章中,作者從常見的確定年終的利潤表談起,即管理層為了某種需要(考核、貸款、股價等)在合理或不合理的范圍內確定一個利潤,然后其他的工作圍繞這個核心來開展,尤其以大型的企業居多。這種事情我多次也親身經歷過,每回都要無數次的測算利潤以及由此產生的效果,并樂此不疲。現在回頭去想的時候,忽然問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除了領導要求的,其它的理由就想不出來了,更別說會計的一些思想和準則了。而一些精通此道的高手則成了“人才”。種種不合理情況卻很難讓麻木的財務人去思考。作者認為這是財務的原罪,因為所有的財務報告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和估計的基礎上。這些假設有助于公司的運營決策嗎? 在書中,作者分別分析了幾項主要的財務要素,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等等,從經營管理的角度進行了解讀。不讀不知道,一讀才醒然。以資產為例,財務人對資產的定義倒背如流,對定義的變革如數家珍,問題又來了,這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有幫助嗎?當作者用數百字的一段話描述了一個經濟狀況后,你就知道為什么要這樣核算了,因為要“識大體顧大局”。作者看重的是動態的資產數據,以及資產的性質。他說“資產從存在起就不純粹只是為了記錄歷史,而是與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從金融危機引發的房地產下跌、過期的鳳梨罐頭、無形資產的價值和信用問題等談起,廣闊的思維讓人對資產這個概念有了重新的定義。 最感同身受的是對財務分析的理解,因為在財務分析中夾雜著太多的估計因素,說白了就是在現在的經營基礎上列出各種可能的情況,最大的作用也許就是這些了,其它的作用則是列出一些影響要素,以提示在經營中需要關注的事項。 在本書的后半部分,作者著重介紹了如何做個智慧的財務人,前文是破,后文是立。如介紹預算時,作者在開端引用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案例,并借以引伸出預算的幾項要素,首先是長遠清晰的目標,肖申克則以挖地道越獄為目標,并奮斗了十幾年,其次是區分要素,肖申克則通過他人購買挖地道的石鎬,再次是根據環境來確定實施方案,同時注意到各項意外因素的發生。如此一來,加上作者就預算本身實施的解讀,讀者對預算的理解想不深刻不全面都難。 除此以外,作者還側重介紹了復利、風險管控、財務比率等各項要素。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列出了做個具有財務智慧的人需要思考的,從下面的標題中可見一斑,“從專業到跨業,從數黑論到決勝千里,從騎墻到平衡,從被動保守到主動積極,從我到國王,從聰明到智慧”。 這是一本輕松的書,充滿了身邊的案例和故事,同樣這也是一本厚重的書,并沒有因為故事的增多而降低知識的厚度,作者淵博的知識讓你觀察問題的角度更全面,正恰如其分的能夠讓綜合的觀點更深入人心。本書值得一讀。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遠程教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