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礦業(601899.SH,02899.HK)1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于7月19日接到證監會有關《立案調查通知書》,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一案被立案調查。 紫金礦業“環保門”沖擊波還在繼續。 “一批官員將在紫金礦業此次污染事故遭受問責處理,最新內部消息是,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有38人將受到行政處分。”7月19日,知情者向本報記者透露。 此前的7月16日下午,福建省政府召開第52次常務會議,決定對上杭縣縣長邱河清予以停職檢查,責令龍巖市環保局局長林聯錦和上杭縣副縣長藍富雁辭職,給予上杭縣環保局局長陳軍安行政撤職處分,待進一步調查后給予相應處理。 福建省政府還責成紫金礦業,立即結合汀江流域特殊的地質、氣候及流域生態環境條件,對相關的環境安全、礦山安全、防洪排水、生產布局等進行全面的評估,制定相應的整改方案,使礦山生產不對汀江及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但福建省政府常務會議話音剛落,7月16日晚上,紫金礦業紫金山金銅礦再次發生污水滲漏事故。“這次是新建的應急中轉池出問題,不是原先發生滲漏的污水池。”紫金礦業董秘鄭于強表示。 環保部環境應急辦金冬霞處長稱,紫金山金銅礦3號應急中轉污水池發生滲漏,約有500方污水流入汀江,雖然事故沒有對汀江水質產生重大影響,但在兩周內發生兩次同樣的環保事故,令人非常擔心該廠的環保設施和水平。而目前環保部牽頭的聯合調查組仍在調查中。
臺風考驗
再次發生污水泄漏事故,紫金礦業隨即決定對紫金山金銅礦分管安全環保工作的副礦長和紫金山金銅礦環保安全處處長,進行停職檢查。 而剛剛在福州參加福建省政府常務會議的環保部調查組人員,也緊急返回上杭,并責令紫金礦業馬上在該礦所有排污口安裝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實現與省、市、縣環保部門聯網,便于監督。 “我們至少已經裝了3個監測儀。”紫金礦業副總裁劉榮春7月19日下午告訴本報記者。 針對二次發生污水滲漏事故,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7月19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主要是擔心發生滲漏,把溶液抽回系統內,實際是中轉滲漏,進入汀江的非常少。 “應急工程不像正規工程那樣完善,這次是發現并處置了一個隱患。”陳景河表示,“紫金山銅礦濕法廠明年上半年之前不會復產,應該說應對接下來的汛期沒有問題。” 但有紫金礦業員工認為,幸好這段日子天公作美,“康森”臺風沒有正面襲擊福建,也未帶來強降雨,否則就可能出現險情,并且由于連續應急加班,工人身體相當疲勞。 而隨著臺風季節的到來,留給紫金礦業的準備時間已經不多了。 鄭于強承認,臺風是最大的考驗,“公司已連續發了3個文件,強調安全度汛。” “現在還要密切關注,采取各種措施做到位以后,才能說告一個段落,還不能說何時能結束。”福建省環保廳廳長馬承佳表示,“要想辦法盡快將二三十萬立方米的污水盡快處理掉。” 為此,福建省環保廳專門成立了隱患排查組、監測組、技術專家組,共20多位專家將駐留紫金山金銅礦,計劃將所有問題都有效解決后才離開。 目前,紫金礦業正在對濕法銅冶煉廠的溶液池進行擴建,目標是形成200萬-300萬立方米的總容積,并將廢水處理能力從當前的5000立方米/日,提升至8000-10000立方米/日。 “在明年雨季到來之前,我們要把安全環保體系建完善。”陳景河稱。 但截至目前,專家組尚未確定新的安全環保防滲漏方案。而紫金山還有20萬-30萬立方米的污水需要處理。 “專家還在論證,估計再過一兩個月會確定大方案,之后還要設計,到批準建設需要4至5個月時間,但對環境安全有影響的關鍵性工程,應該會特批先行。”陳景河表示,“現在標準提高了,整個投入會增加,但對業績影響不大。”
放緩發展速度
“污染事故產生的社會影響難以估量,對公司在環境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有重大提高,認識到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陳景河對本報記者說,“我們絕不回避推卸應該承擔的責任。” 對于此次事故將可能導致董事會成員受到問責處罰而調整的問題,鄭于強認為,公司管理團隊就是更換一兩個人也不會影響發展。 “福建證監局正在核查,香港和上海交易所也都發來關注函,要求作出解釋。”鄭于強透露。 至于監管問責結果如何,鄭于強表示,目前無法進行預估,“8月中期業績公布后,我們會在香港和內地路演,回答投資者的問題。” 陳景河亦告訴本報記者,紫金礦業在8月份將會召開一場務虛會,對公司的發展戰略進行討論研究,“成為國際一流礦業公司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但現階段的發展速度會適當放緩。” 相比2005年,紫金礦業僅凈利潤的增長,到2009年就超過5倍。 此番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污水滲漏污染事故,也引發了當地民眾對紫金礦業正在建設的20萬噸銅冶煉項目的擔心。 “濕法廠才1萬多噸就有污染事故,20萬噸的隱患怎么排除?”上杭縣蛟洋鄉一位人士指出。 資料顯示,紫金銅業20萬噸銅冶煉項目是2009年省重點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額26億元,一期建設規模為年產20萬噸電解銅,附產黃金約5噸、硫酸70萬噸,是龍巖市和上杭縣有史以來最大的工業項目,計劃于2011年6月建成投產。 “這個項目是火法,跟濕法是兩種不同工藝,暫時不會受到污染事故的影響,但設防標準會提高。”鄭于強稱,“與濕法廠不一樣,20萬噸銅冶煉項目所需的礦石,本地供應只占10%左右,其余要依靠進口。” 陳景河也表示,濕法在國內是新技術,紫金礦業是國內第一個對其工程化的企業,缺乏經驗,但火法已經非常成熟完善。 據本報記者多方了解,截至目前,環保等監管部門尚未針對紫金礦業20萬噸銅冶煉項目提出新的環保要求。 而上杭縣一位科級干部指出,地方經濟發展和環保是一對矛盾,現在根植群眾心中的環境危機,經濟發展已經無法彌補。 “由于聽到的贊揚話多了,就容易忽略企業客觀存在的不足和缺點,細節問題導致嚴重的后果。”陳景河認為,“紫金礦業可以從頭開始。” 紫金礦業還在7月19日晚間的公告稱,本次事故是公司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環境事故,究其原因,是企業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危機和憂患意識不足,未能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群眾利益之間的關系,集團公司及各級管理層沒有把“生命第一,環境優先”的經營方針落到實處,基礎管理工作薄弱,應急響應機制和危機處理能力嚴重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