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開通數年后,國內大規模的高速鐵路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而引發了全球高鐵熱潮。與此同時,中國高鐵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展開了一系列角逐,從沙特Haramain高鐵二期,到美國佛羅里達Tampa-Orlando高鐵項目,處處可見南車、中鐵建、北京鐵路局、北車等中國企業投標的身影。 中國生產的機車、動車及零部件已經出口到了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南車、北車去年在海外贏得了23億美元合同。中國投標者的實力已經贏得了不少發達國家同行的認可,以至于在Haramain高鐵二期項目中,西門子這樣實力強勁的公司也會脫離原來加盟的外國競標財團,轉投南車牽頭組織的中國財團。 對于中國而言,高鐵與船舶同樣屬于最適合大力發展的出口產業。因為其不僅要使用大量人力,能夠為我國創造較多就業機會,而且技術密集、資本密集,正符合中國當前人力和資金充沛、努力推進產業升級的現狀。 打開出口市場對中國高鐵企業自身的意義自不待言,從國家整體而言,集裝備制造與工程承包于一體的高鐵出口更可望為中國貨物、服務和資本輸出帶來巨大發展動力: 首先,高鐵機車等裝備可以直接構成中國的貨物出口,高鐵線路鋪設可以增加中國的建筑服務出口。 其次,海外國家為引進中國高鐵而向中國籌資,能夠帶動中國的資本輸出。假如海外籌資者是靠籌集人民幣資金來向中國高鐵企業支付費用,將有助于形成出口(規避匯率風險)、資本輸出、人民幣國際化三者相互推進的良性循環。 第三,由于“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市場,貿易伙伴國家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就意味著“中國制造”能夠更方便地滲透到貿易伙伴國內各地市場。“中國制造”與中國修建的道路同步擴散,這種效應在中國的某些鄰國已經表現得非常顯著,高鐵輸出將使這種效應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重演。 無論是推動高鐵企業海外競標成功,還是充分發揮帶動其他“中國制造”出口的作用,塑造無形資產都是其關鍵所在。 中國高鐵能夠迅速站到世界高鐵前沿,離不開成功地引進消化吸收戰略。從全球貿易實踐來看,整車、整機制造商如能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贏得強大的市場控制力,就能夠獲取大部分利潤,讓零部件和原料供應商成為自己的“打工仔”;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整車、整機制造商就只能把大部分利潤拱手讓人,自己淪為零部件和原料供應商的“打工仔”。中國許多整車、整機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常常喜歡以標榜其引進這個那個國家的技術、采用這個那個國家的進口元件生產組裝為榮,這種戰術在廠商立足未穩之際可以理解,但其后果是為人作嫁衣。隨著整車、整機制造企業逐步站穩腳跟,完成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發展,其宣傳訴求重心應逐步轉向自己的品牌形象塑造,轉向自己克服艱難困苦的創業發展歷程。 塑造中國高鐵這類技術密集產業的無形資產,受益者不僅僅是中國高鐵行業本身,還包括整個“中國制造”。創造國際知名中高檔品牌的關鍵是什么?對于高度專業化的裝備制造業而言,關鍵在于技術實力;對于日用消費品行業而言,既然那么多所謂的“世界名牌”都是以那么低的成本在中國生產,那么名牌賣的顯然不是高精尖的技術和珍稀的原料,而是消費者對高品位生活的想象;而這種想象最終以來自哪個國家的品牌為寄托對象,取決于一個國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什么所謂“世界名牌”絕大多數出自歐美發達國家?為什么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對歐美品牌趨之若鶩?這是因為在消費者心目中歐美發達富庶,所謂高品位生活,就是歐美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如果中國航天工業、高鐵等產業的成就廣為人知,品牌形象高漲,眾多外國消費者由此感到中國是一個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是一個值得羨慕的國家,中國商品、中國品牌在他們心目中也就會潛移默化地水漲船高了。(梅新育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