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寶雞和咸陽市政府因向渭河超標排放污染物,都收到陜西省環保廳開出的罰單,三城市被罰交納70萬元環境補償金。這些污染補償資金,60%將用于渭河流域各設區市綜合治理減排工程、群眾飲水安全工程和污染補償項目。 環境污染,對于當下的地方政府而言,真是一把雙刃劍:要發展,必然會產生污染;而治污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更會抬高招商引資的難度,從而影響地方的經濟發展。雖然節能減排表面上成為政府的工作目標,但實質上,一些地方政府總是將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將好看的經濟數據放在首位,而將節能減排放在次要位置,甚至將環境污染當成發展的必要代價,在招商引資或者具體執法過程中,都存在容忍環境污染的傾向。 以小造紙、小冶煉等為主的污染型企業及高度密集的人口產生的生活廢水,像插在渭河頭上的兩把尖刀。從而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這些產業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龍頭”,一方面是渭河生態加速惡化,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陷入兩難境地。陜西省對相關市政府收取污染補償金,實在是一種既不治標也不治本的藥方,作秀的成分大于實際效果。無論這些罰款被宣稱有多么大的象征意義,作用都非常有限,更像一場毛毛雨,難以觸動地方政府發展方式的轉變。用這些錢去治理渭河的污染,更是句笑話。這樣的處罰,就像大人對犯了錯誤的小孩子彈了一下腦門一樣,開玩笑的成分大于處罰的成分。 要讓地方政府真正重視環境責任,首先得從轉變發展方式入手,讓地方政府都將環境責任當成第一要務,而不再將GDP數據和招商引資當成第一要務,才能真正起作用。其次,要引入責任追究機制,讓地方政府主要官員擔負起環境保護的責任,而不是用這種小額罰款來促其重視治理污染。如果僅僅是罰款了事,即使數額再大些,官員們也不會在乎。只有將官員的政績和環境責任聯系起來,官員們才會嚴格執法,才不會為了經濟發展而容忍高污染產業的存在。這是問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