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7日,在位于北京西直門的華堂超市里,綠豆零售價格每公斤31.6元,比上周已有所下降,但仍和批發市場每公斤11元差價很大。市場人士說,如果綠豆批發價持續下降,不久超市也將會調整價格。 價格的江湖一直不太平靜,從國家發改委4月16日發布統計數據:近期生豬價格持續14周走低,到“蒜你狠”、“豆你玩”過后,玉米價格同比漲幅20%,土豆價格騰空翻五番,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價格與價值的關系,那就是農副產品的價格可以離譜得高于或低于其自身的價值,菜比肉貴并不是一個傳說。 當然,在此語境下專家和學者可以認為不存在通脹危險,因為,4月份CPI指數是2.8%,并沒有超過通貨膨脹3%的底線。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就此認定物價合理,市場健康了呢?筆者以為,為時尚早。 首先,蓄意炒作的游資還是存在。盡管有專家站出來說“綠豆等一些雜糧價格的上漲主要還是因為去年9-10月份產區干旱導致減產造成的。”但是,面對玉米這個當前國內市場供應充足,國家庫存量很大,農民手上還有余糧,然而價格仍上漲20%以上的局面,我們可以忽略游資助推的力量嗎? 其次,流通環節幾家歡樂幾家愁。在部分農產品價格走高的形勢下,我們不能否認有人因此賺了大錢,也有人在賠錢賺吆喝。畢竟,綠豆之類的雜糧并不存在剛性需求,所以,綠豆雖然瘋漲,但是銷量并不好,供需雙方拉鋸于有價無市觀望狀態,甚至隨著價格的回落,部分商販正承受著割肉之痛。 再之,農民捂糧惜售的心理依然存在。農民種出來糧食自然希望能夠賣一個好的價錢,亦如眼下價格不斷走高的玉米,但是飼料加工企業依然叫苦收不到糧食,儲備不夠,并且已經出現進口玉米價格低于國內玉米的情況。 由此可見,在市場物價不穩定的亂相面前,各方面的利益已然糾結成為一張剪不斷,理還亂的網,農民也好,商販也罷,都不過是市場的一個環節,誠如江湖上那句流行的話:“出來混,終是要還的”。所以,誰也無法當一個常勝將軍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