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沃爾沃相比,吉利不過是一家歷史剛20年、造車才13年,以生產(chǎn)低端汽車為主的企業(yè),而沃爾沃卻是一家有著80多年的歷史,凈資產(chǎn)超過15億美元,品牌價值接近百億美元,全球雇員達19000多人的跨國汽車公司。而吉利卻能成功收購沃爾沃,其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政府支持成最大推力。在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中,我們應當注意到,吉利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其背后有國內(nèi)銀行、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商務部明確表示支持吉利收購沃爾沃。此次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出席了簽字儀式,本身就體現(xiàn)出政府對轉變增長方式和實施更有效的國際合作的期盼和鼓勵。
其次,吉利準備充分。2008年福特宣布考慮出售沃爾沃并在隨后發(fā)出出售邀約,盡管傳言北汽和幾家世界級汽車企業(yè)都參與了收購,但已經(jīng)做了充足準備的吉利集團顯然占據(jù)了先機。
早在2007年,吉利就在為并購沃爾沃進行人才儲備。2007年BP財務審計師張加入吉利操作并購沃爾沃項目。同時任職于BP政府公關、企業(yè)并購部門的袁小林也加入到吉利。進入2009年,并購沃爾沃也已經(jīng)進入了關鍵時刻,此時的談判也涉及到更多運營問題。李書福又先后招攬了華泰汽車總裁童志遠和菲亞特中國區(qū)CEO沈暉。
另外,資金準備也非常充分。吉利收購沃爾沃100%的股權用了18億美元,再加上后續(xù)運營等資金,總計是27億美元。而吉利2009年銷售業(yè)績只有165億,利潤不過十幾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對于吉利而言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事實上,此次收購獲得了來自于國有銀行以及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國銀行[3.46
-0.57%]浙江分行與倫敦分行牽頭的財團承諾為吉利提供5年期貸款,金額近10億美元,吉利還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了貸款協(xié)議。北京、成都等爭奪volvo國產(chǎn)項目的地方政府,預計也將為李書福提供至少5億美元資金。此外,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擁有較強的造血功能。2009年9月23日,吉利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車[2.50
4.17%]
(HK.00175)獲得了高盛的3.3億美元的資金。瑞典和比利時政府也為吉利在當?shù)氐牡拖①J款提供擔保。同時由于高盛的介入和收購沃爾沃的前景被資本市場所看好,吉利H股已由2009年8月28日的1.81港元/股上漲至2010年4月1日的4.15港元/股,融資空間進一步打開。
再次,吉利獲得了工會的支持。在勞資關系的問題上,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上汽就曾因勞資關系的問題,被雙龍汽車的工會弄得焦頭爛額。吉利明確表示,不會關閉沃爾沃轎車在哥德堡和比利時的工廠,并且沃爾沃轎車將仍然由目前的管理團隊領導。沃爾沃目前在哥德堡和比利時的兩家工廠會長期保存。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吉利與沃爾沃汽車工會的關系。吉利經(jīng)歷一波三折終于贏得沃爾沃工會的信任。
不過,近些年來,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案例已有不少,但是成功的案例卻并不多。收購協(xié)議的成功簽署只是開始,之后的經(jīng)營成功才是更難的考驗。此次吉利收購沃爾沃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今后能否消化此次收購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吉利還面臨諸多巨大的挑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