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決定自3月25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和去年國際原油價格暴跌長達3個月國內成品油價方才遲滯下降相比,此番漲價無疑要算“快步緊跟”,“下跌拖沓上漲迅速”的質疑隨之四起。
事實上,不僅基于個人利益的普通消費者對此感到費解,就連很多業(yè)內人士也認為漲價時機值得商榷,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一是正值金融危機背景,目前國內需求萎靡,下游企業(yè)普遍經營困難,油價上漲無疑雪上加霜;二是在前期國際油價回落時,發(fā)改委并未同步下調,而是給予了長達3個月的“緩沖期”;三是前期成品油價格下調并未到位,有學者指出國內成品油價格實際仍是國際原油每桶70美元時的價格,現(xiàn)在國際原油價格不過剛剛突破50美元大關,國內成品油沒有漲價理由,而是早就應該繼續(xù)適度下調;四是相比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成品油價格,現(xiàn)在國內成品油價格已經高出美國近乎50%,這里面還包含有道路通行費以及油品質量的重大差距;五是這輪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與美元對歐元等主要貨幣匯率走低緊密相關,并非完全由于真實價格上漲。 值得一說的是,無論是成品油價格上漲,還是成品油價格下降,發(fā)改委對成品油價格的調整,似乎很少能有讓公眾滿意的時候。為什么油價調整始終不能讓公眾心服口服呢?這里面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不透明、不公開。無論是老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還是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公眾都很難對成品油價格調整形成一個準確的預期,而只能被動等待發(fā)改委突然襲擊式的一聲令下,才知道油價的漲跌。 我建議發(fā)改委能將國內成品油價格信息,與國家原油價格、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等形成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信息,在專門網站進行同步、持續(xù)、及時的透明公開,便于公眾了解和查詢。同時,就成品油價格調整規(guī)則,即當國際市場相關油種“多長時間”內綜合平均價格變化超過“多大幅度”時,應“如何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明確界定和說明,同時與上述信息一起列表公開依據這一規(guī)則計算出的“調價依據”。這樣,調價對消費者就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