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求結構、美元走勢、投機行為、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看,都無法得出油價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出現根本性逆轉的判斷。
隨著INDYMAC銀行和房利美、房地美等金融機構接連“東窗事發”,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前景普遍感到擔憂。7月15日,美國原油期貨收盤價創下1991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暴跌4.44%,收于每桶138.74美元。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此前聳人聽聞的高油價時代竟不過是曇花一現,剛剛開始就要終結了?果真如此,對于中國、對全世界在通脹陰影下苦苦掙扎的生產企業和升斗小民而言,無疑是幸莫大焉。然而,筆者對此并不樂觀。理由如下: 首先,美國經濟繼續下滑可能性不大。此次房利美、房地美危機暴露出美國經濟并未徹底好轉的事實,由于兩大美國國企的生死存亡關系到整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穩定,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美國政府絕不可能坐視不管,從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近日的迅速救援反應來看,實際結果大概比想象中要好。 其次,由于美國經濟前景不明,雖然面對通脹壓力,美聯儲短期內也不敢輕易采取升息動作。美元兌歐元目前已跌至1.60,短期內這一頹勢不會有大的改觀。由于美元是全球石油主要計價貨幣和交易貨幣,美元不振,必然會在石油價格上有所反映。一些研究表明,美元兌歐元匯率每貶值1%,國際油價大致將上漲1.2-1.3%左右。 第三,從全球石油需求來看,由于油價不斷攀升,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速確實已有所放緩,但總量仍呈上升趨勢。由于石油需求的價格彈性較低,除非世界經濟和能源技術方面短期內發生大的變化,否則需求大幅減少的局面不可能出現。 第四,從全球石油供給來看,雖然有消息說巴西、伊朗發現大油田了,但這些所謂的大油田,在全球每年300-400億桶的旺盛需求面前,不過杯水車薪,而且從生產規劃、設備投資到實際投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遠水不解近渴。更重要的是,筆者注意到,從2007年產油國的表現來看,一方面,大多數歐佩克國家將限產進行到底的意志非常堅決;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如墨西哥,由于過度開采,近年的石油產量開始大幅萎縮。 最后,從地緣政治因素看,最近伊朗、美國、以色列的三角關系非常引人注目。特別是伊朗和以色列都不斷釋放出不利于地區安全穩定的聲音。在距離美國總統換屆不到半年的關鍵時刻,各方都加緊排兵布陣、運籌帷幄,以換取更大要價和利益。客觀上,這些動作對油價刺激作用非常明顯。 筆者認為,對那些僅憑油價的一次回落,就斷言“高油價時代已經終結”的觀點須持謹慎態度。無論是從作為基本面的供求結構,還是美元走勢、投機行為、地緣政治風險等短期因素看,都無法得出油價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出現根本性逆轉的判斷。對于中國政府、企業和普通消費者而言,與其將希望寄托于國際油價某天早上突然崩盤,重新跌回2005年以前的水平,不如早做準備。從政府角度看,應盡快推出燃油稅,從政策和資金上鼓勵并扶持民營企業進入新能源和節能技術開發領域;從企業和消費者角度看,推廣節能措施,培養節能意識,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恐怕是當前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抓緊做的事情。 |